澎湃新闻 2016年10月13日:美国大选:辩论越来越刺激,选民反映越来越淡

来源:BB电子集团 发布时间:2016-10-19 浏览次数:436

http://www.thepaper.cn/www/resource/jsp/newsDetail_forward_1542931

美国总统大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第二次电视辩论前媒体的爆料已经超越剑拔弩张而是直接跳跃到剑剑封喉直欲把对方戳成筛子的地步。辩论刚刚结束,各种民调争斗得不亦乐乎,各种段子花样翻新,各路人马不遗余力,在媒体传播的汹涌大势下,到底是在选美国总统还是在选美国超女快男?一时间政客黑客傻傻分不清楚,黑和污中贱贱无法选择。

媒体说,怪我咯?

从公开宣传到暗箱操作

美国的各种选举在政治生活中非常重要。可是,为了公平公正,必须公开,选举需要大众的参与,但大众又这么能够知道你是何人为人如何值不值得粉甚至脑残的去粉呢或者值不值得黑甚至脑残的去黑呢?

这就需要大众媒体的帮助。

美国第一届总统华盛顿生于忧患盛名于危难,所以,他不需要。

第二任总统,就开始需要了。

当时的竞选主要在以亚当斯为首的联邦党和以杰斐逊为首的民主共和党之间进行。主要斗争阵地是各自的党报。联邦党报上描述的杰斐逊是无神论者、无政府主义者、煽动家、懦夫、江湖骗子和法国狂,同时他还有一帮“穿着破衣烂衫、睡在污秽和虱虫堆中的凶手”的追随者。民主共和党报则指责亚当斯为“信誓旦旦的君主的朋友”,阴谋使儿子们“成为这个国家的诸侯和贵族” 。

总之,一个自己以为不是傻子把别人都当做傻子,一个自己是疯子把别人也当作疯子。

说是自由竞争,但其实从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 美国盛行的都是政党政治。政党是候选人和选民之间联系的主要渠道。虽然报纸等媒体私有化了, 但即便大众传媒有一定的影响也往往从属于政党,所以这一时期在选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对政党的忠诚。

这也就产生了所谓烟雾缭绕的小屋(Smoked Room)。这是指政党的操控,即各级党魁在党代会附近的旅馆小屋利用暗箱操作产生候选人名单。

从吸引大众到规避面对

电视在1936年出现,但是二战后,才开始进入美国选举政治。

电视辩论出现后使候选人面对更广阔的大众,加上一系列选举制度改革,被认为是美国民主脱离过去黑箱操作的主要原因。

第一次美国总统选举辩论是1960年,对手是肯尼迪VS尼克松。

许多年之后,面对当年的主持人的采访,群众们才回想起,当年从收音机里听到辩论的人不少都承认,尼克松还是想为国家做点事的。但当他们看到电视辩论的画面时,立刻改变了主意。

两人进行了四次辩论,每次都是一小时,每次电视观众都达到了6000万以上。影响巨大。

但理论上说,辩论本来只是竞选纲领之间的争夺战。然而,肯尼迪少年英雄英姿勃发,尼克松则委顿邋遢紧张疲惫。据说肯尼迪预料到演播室灯光照明会使现场比较热,因此特地穿上较薄的西装,而尼克松不仅刚刚因脚伤住院两周,而且也拒绝化妆,结果辩论时不但表情痛苦而且不停擦汗。

尼克松,败。

肯尼迪总统公开表示1964年愿意与他的共和党对手进行辩论。遗憾的是,他没能等到1964年。

共和党总统提名人巴瑞•戈德华特不断挑战林登•约翰逊,要求举行辩论。约翰逊赶紧坚决拒绝了,他并不以辩论著称。

1968年,尼克松也避免了辩论。总不能跳进同一个水坑里淹死两次。

1972年,尼克松拒绝了一项通信法案的废除,从而又避免了一次辩论。

从扩大影响到收窄门径

大众媒体帮助美国选举更好的完成了面对大众的价值目标。

但电视传媒也有自己的利益考虑。第一次电视辩论能够成行,除了因为两位候选人看到了电视能够扩大传播范围提升自己受欢迎程度的原因,也因为电视传媒也极力想向世人证明自己有担当社会和政治重大事件报道能力,并有推动社会进步能力,从而获得更多重视和广告。

美国在1934年曾经颁布过一项《通信法案》,规定广播电台等所必须为所有候选人提供同等机会。但这显然不符合私有化电视网的利益。小候选人的吸引眼球能力当然较差,广告收益肯定会因此减少。

于是,在1960年后,之所以总统电视辩论停了16年,与这项法案的浮浮沉沉有很大的关系。

1960年的电视辩论,是基于将《通信法案》暂时停止的基础上发生的;但此后,许多议员认为只报道两大党候选人不公平,不符合民主价值,于是反对暂停;而到了1970年,国会投票否决了《通信法案》,却被尼克松否决。因为他不想辩论;过了两年,参议员再次企图废纸法案,居然被国会阻止了。因为很多国会议员也不想辩论。

1975年,联邦通信委员会创造了一个法律漏洞,终于绕过了《通信法案》。

从此以后,尽管有不少公众组织力图促进辩论活力,并且给更多的人机会,但事实上,难以打破两党垄断。1992年,独立候选人罗斯•佩罗应邀参加总统候选人辩论并获得好评,支持率从辩论前的7 %跃升到投票日的19%。但或许太过优秀,1996年,他再次以个人身份参加总统竞选时被排除在电视辩论之外。观众很愤怒。

2000年,新规定出台提高了参加辩论的门槛,只有在辩论前的民调中得到15%以上支持率的第三党或独立候选人才能参加辩论。当年,所有第三党候选人全部被排除在辩论之外。

门径收窄。

此后,也几乎可能都是这样了。

从展示自我到制造刻意

大众本以为可以通过媒体了解候选人的自然面貌,但这太天真了。

随着包括电视辩论在内的媒体在政治选举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选举产生了许多异化。

1976年,电视辩论卷土重来,福特与卡特会战。并且来势汹汹,还在第二场辩论中第一次有了一个现场听众。但是,这次辩论转播中也发生了一次声音故障,更为有趣的是,两位都做过了总统的当时的候选人完全不知如何应对,呆在当地除了一起犯尴尬癌意外啥也不知道干。

真是,人之初,萌萌哒。

不过,由于选民对于候选人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因此,如何能够在媒体上,包括在选举辩论中凸显自己的个人魅力,就成为了候选人的主要工作。历史上较为有名的就是里根,他过去是演员,当时有许多人认为这是他的短板,然而,他善于利用媒体和电视镜头,最终赢得了超过预期的好感。克林顿也是一例,他年轻潇洒,辩论时亲切有趣,其对手老布什却冷淡空泛,并且在克林顿与全场互动热烈的时候偷偷看了看手表,这个动作也被直播了出去,引发了坊间的巨大吐槽,支持率也受到打击,最终竞选失败。

但这也容易使选举变成展现个人魅力的“秀”场,使大家忽略真正的政治纲领和政策内容。

而美国的大众媒体已经高度集团化,他们就决定了美国人可以知道什么。

有时候传媒也能够相当程度的影响议题方向从而左右候选人命运。

在1988年的总统大选中,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杜卡斯基声称这次竞选不是思想意识之争,而是个人能力之争。他一直保持领先布什甚至17个百分点。可是之后,传媒画风突转,安排的议题变为强调意识形态。于是,布什成了一位爱家的、谦恭的温和保守派人士,而杜卡斯基却成了知识界的精英-哈佛自由派分子。结果布什胜出。

不仅如此,为了迎合大众、抓住新闻点和打击对手,大家往往必须要把方向往制造“热点”上引。这在本次选举中一览无遗。

从大把烧钱到反应冷淡

事实上,电视,或者说媒体与美国政治的关系真是相辅相成相生相爱。

据统计,美国无政党倾向选民占40%,因此,争取中间选民很重要。争取这些中间选民需要宣传,宣传需要媒体,媒体需要花钱。

大众传媒在选举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提高了金钱在政治中的地位。候选人都首先需要有强大的募款能力利用大众传媒进行整治宣传。据美国有关方面统计,在1994年的国会中期选举中,赢得竞选的参议院候选人平均要花费450万美元,是1976年竞选费用的600 %以上;1976年的总统大选总共花费了6690万美元,到了2000年这一开支就上升到3.431亿美元;而2004年,这一数字又被迅速刷新,为7.179亿美元;2012年,所有的总统候选人花掉了20亿美元。

候选人需要不断烧钱以换取关注度。

但这还是大众想要的选举吗?刺激强度越来越高,但选民反映却越来越淡。近些年,美国政治选举的投票率不断低迷,显示出选民对于当前政治选举公平有效性的消极态度。

同时,选民也用自己的方式发表对旧有选举体系和制度的不满。

维基解密将号称希拉里的电子邮件解密放出,成为当前政坛的重磅炸弹。

而更为显著的是,当美国所有的主流媒体、主流精英、主流政客都在嫌弃特朗普的时候,他经一路过关斩将冲到了现在。

形势又在悄然改变。

后记

美国政治在不断对自身价值观的追寻中也在不断的陷入旧有政策带来的拖累中。尽管有着较为良好的初衷,但制度设计永远赶不上现实的变化,而且也永远无法全面算计所有人心。

诚然若此,我们能够在美国选举和媒体、尤其是电视辩论的关系这一小小事件的沿革中发现,一方面,美国民主制度往往会在相关利益集团的把持下走向异化,甚至违背初衷。但另一方面,随着不断的抗争和修正,又会产生新的、能够更好适应当前发展阶段的机制弥补。

这是历史。

任何机制或政策都有其时效性,不是因世易时移而不能相容,就是因机制的漏洞和惰性在时间长河中被不断依赖和放大,最终僵化和溃破。

这是历史。

总以为改革能够一劳永逸,但历史的河流曲折蜿蜒,常常还是因为人性回到历史的老问题上。

与此同时,总会有既得利益者希望阻碍历史的进程,但历史的前进不过是时间问题。

历史若回溯至第一次美国总统竞选,一个自己以为不是傻子把别人都当做傻子,一个自己是疯子把别人也当作疯子。与现在是否相似?

或者这不是偶然,这是历史和我们开的一个玩笑,他想告诉我们,改革的时候又来到了。(作者万喆是BB电子集团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