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在大革命时期蒋介石所执行的是既联共又限共的两面政策?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7-16
浏览次数:979
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高涨,特别是无产阶级在五卅运动中充分显示出自己的力量,随着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争夺革命领导权斗争的发展,国民党内部发生了新的分化。在国民党内享有极高威望、坚持国共合作的孙中山逝世后,这种分化大大加速,并且日益公开化。除原有的老右派外,又出现了新右派。戴季陶主义的出现,是国民党内以蒋介石为首领的新右派势力抬头的信号。他们由于考虑到公开反共的条件还没有成熟,自身的羽翼也没有丰满,这时还不打算立即实行国共分裂,也不愿意放弃反帝反军阀的口号。他们采取两面派手法,一面表示联共,一面以限共、溶共的形式反共。这种新右派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危险性,当时缺乏政治经验的共产党人一时还难以识别,以致吃了亏。
蒋介石曾于1907年底考上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1期后,先入振武学校预科学习。1908年经陈其美介绍加入同盟会,1910年从预科学校毕业,1911年从日本回到上海,辛亥革命时是沪军都督陈其美的部下。辛亥革命失败后,蒋介石混迹于上海帮会和交易所中。1922年陈炯明叛变,炮轰永丰舰,蒋介石到永丰舰上侍卫孙中山,得到孙中山的信任。1923年他奉孙中山之命去苏联考察,回国后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校长。以后,他在主持黄埔军校建设和统一广东的几次战役中,表现积极。他同戴季陶有着密切的私人关系,思想上是相通的,但当时的具体表现与戴季陶又有所不同。孙中山逝世后,他仍表示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不断发表左的言论,把自己装扮成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得力继承人。1925年9月,他在黄埔军校的一次演讲中说:“我们要晓得,反共产这个口号,是帝国主义者用来中伤我们的,如果我们也跟着唱反共产的口号,还不是中了帝国主义者的毒计么?总而言之,总理定下来的主张,我们是不可以违背的,如果不然,就无论你如何信仰三民主义也是假的了。”尽管他表面上装得很革命,思想实质却很右。1924年1月他在向孙中山提出的《游俄报告书》和3月分别给孙中山、廖仲恺的信中,把苏联的国际主义政策称为“恺撒之帝国主义”,骂中国共产党为“俄奴”,反映了他内心的真实看法,只是出于政治利益的需要,蒋介石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表示接受和执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在这个期间,蒋介石“起了一些一般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作用”。随着革命的深入和国民党内左右派斗争的发展,蒋介石敌视和力图限制共产党的反共本质也日益表现出来。